毛概总结
on Courses
毛概复习整理
- 考试内容及复习方式
- 第一章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总路线的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 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 基本纲领
- 第三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重大意义
- 第四章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初步探索的意义
-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第五章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基本问题
- 主要内容
-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 科学内涵
- 主要内容
-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是新时代和大变局)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布局
-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第十章思考题
-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脱贫攻坚经验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 国家总体安全观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国家安全道路
-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考试内容及复习方式
名词解释:4pt x 5 不需要答太多,也不能太少
简答题:10pt x 4 答要点
论述题:一道材料题,一道仅题干。需要观点,要点,结合实际。
1-7章 看ppt,教材均可,8-10 看ppt,11-13 看教材
注意课件中的侧重点
第一章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
两个基本点: 一是关于中国资产阶级双重性的分析;二是关于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长期武装斗争的科学判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2)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文化发展理论,等等。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治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动力:人民大众,包括⽆产阶级、农⺠阶级、城市⼩资产阶级和 ⺠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农20%、贫农70%)
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两面性)
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回答了:1.国体问题。2.政体问题。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第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第四章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总结:初步探索时期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一过程中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都构成了我们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所必须要加以珍视的宝贵财富。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这两个时期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是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五章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 “一国两制”
“三步走”战略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 党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是新时代和大变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
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经济版图之变,科技与产业之变,国际力量对比之变,全球治理之变(中西共治),人类前途命运之变,公共卫生安全之变。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现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的核心要义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新的历史起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路径、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 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创新的顶层设计。2.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3.创新的理论基础。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2) 协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 绿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其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 开放: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 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剪进共享。
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首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ppt无,书上的)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 从生产端入手,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处理好供给侧改⾰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背景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
举措
推进增长动能转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由以价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给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
四梁八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代表⼤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非主要)
重要任务
1.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历史文化相契合
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
与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做法
把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融⼊社会⽣活各个⽅⾯。
坚持全⺠⾏动、⼲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中华优秀传统⽂化和⾰命⽂化。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族的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
(ppt补充)做法
针对不同受众(差异化传播)
推动融合发展(新媒体)
选择新议题
加强内容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提升公共⽂化服务⽔平。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策略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目标是保护安全稳定,打基础谋长远。
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各种风险交织。
国内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
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贫富差距。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对策?
3.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4.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
5.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共同富裕?
改革初次分配制度,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完善再分配制度,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6.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脱贫攻坚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道路。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
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新、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
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1.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国家总体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 理念,涵盖诸多领域,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
适应了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国家安全道路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两件大事。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
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 新” 在相互尊重,“ 新” 在公平正义,特别是“ 新” 在合作共赢。
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1.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要加强涉外法律⼯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