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复习复习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

第一章

自行了解

第二章

太平天国宗教和失败

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关系

洋务运动对工业的重视 背景 对军工的重视

戊戌变法 失败原因

第三章

辛亥革命 雨花台革命

第四章

54运动 特点

第五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成果

第二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遵义会议

第六章

统一战线

​ 抗战过程中 持久战

第七章

国共谈判问题

第八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九章

自行了解

近代史复习

[TOC]

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

19 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分牺牲。其中72位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三天之内光复了武汉三镇。革命席卷全国。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中国清末粤、鄂、湘、川四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1919 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月四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联盟。

国共谈判:

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全国人民,1945 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斗争,国共双方终于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为打退国民党军事进攻争取了时间,贏得了人心。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要点:

太平天国宗教:

1843年洪秀全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应下层次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较重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成功:

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太平天国失败: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在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后期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拜上帝教教义不仅未能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知。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的的关系: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快清政府内部的开明地主认识自身的不足,特别是武器上的不足(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因此清政府中的开明地主,希望发展洋务运动维护自身的统治; 2、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快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比如当时的洋枪队的部分武器就是洋务运动中制造的; 3、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清政府处于内(内: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外:西方列强的侵略)外交困的环境中,希望通过发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事业:

(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创办军用工业,还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2)建设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对工业的重视:

官办军用工业。

兴办民用企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对军工的重视:

洋务运动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这些企业都是官办的。

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内忧外患)。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戊戌变法意义和教训:(重点)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其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教育方面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4. 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发动群众。

局限性表现:

  1. 不敢否定封建 主义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 惧怕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分牺牲。其中72位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三天之内光复了武汉三镇。革命席卷全国。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中国清末粤、鄂、湘、川四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五四运动特点:(重点)

  1.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国共第一次合作成果:

1、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省市级党部负责人;

2、中共和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为革命军队培养造就了一批军政人才;

3、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中共领导了广州沙面罢工和海陆丰农民运动,并且帮助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4、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

5、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

6、长期沉寂的北方革命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失败原因:

​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

​ 客观原因:双方实力悬殊,中央苏区人力物力匮乏。

遵义会议:

(1)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统一战线:

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2)内部原因: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产生背景: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

(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

(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

(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1)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共瓦窑堡会议和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看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4)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5)蒋介石庐山讲话提出准备抗战的方针;

(6)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表示抵抗暴力,9月份公布了共产党的合作宣言。

统一战线意义:

确保了全民族抗日,实现了民族团结,并引导中国走向胜利。

抗战过程中持久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胜日本的侵略,必须进行人民战争。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国共谈判问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准备严格履行政协协议,而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协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