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六字名词及复习

大一下马原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要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也带来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1.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反抗。觉醒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2.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1.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社会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1.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1.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体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人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是人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并不是独立思维。

(3)人工智能的原理是把人处理问题的方式编入智能程序。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器强大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4)人工智能的缺点在于它没有人的创造性社会性。作为人类智能的客体产物,它智能接近但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四、唯物辩证法及其理论体系。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思维能力提升。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具体体现:

(1)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4)批判与继承的方法。

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思维能力提升: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4)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及其检验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七、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规律: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作用: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八、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1.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一、资本主义制度剖析。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法制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局限性:

  1.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十二、全球化问题。

六字名词解释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机械唯物主义:

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

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另一种解释: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和形式。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以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核心要求的分析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主张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学说。

城乡二元结构:

分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     

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